上下叠葬的壁葬墓穴的缺点有哪些

2025-07-14人阅读成都公墓网

  壁葬作为一种新兴的殡葬方式,近年来在成都逐渐普及。这种将骨灰盒嵌入特制墙体的安葬形式,既体现了现代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,也引发了关于传统殡葬文化的诸多讨论。

  壁葬与传统观念的冲突

  壁葬显著的争议点在于它与中国人传统"入土为安"观念的背离。在传统殡葬文化中,土地被视为生命的终归宿,"葬"字本身就包含了"藏于草下"的意象。而壁葬将骨灰盒垂直安置于墙体中的方式,被认为只是"寄存"而非真正的"安葬",某种程度上与殡仪馆的骨灰寄存没有本质区别‌。这种观念冲突在家庭内部表现得尤为明显。年轻一代可能更容易接受壁葬的环保理念和实用价值,而老一辈往往难以认同"把亲人嵌在墙里"的做法,认为这不符合对逝者的尊重‌。在成都部分传统观念较强的家庭中,选择壁葬甚至可能引发家族矛盾,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‌。

  壁葬的环境与空间问题

  壁葬在实际使用中也面临诸多环境问题。室内壁葬「俗称地宫或福位」由于处于半封闭空间,通风采光条件差,容易形成阴冷潮湿的环境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密集堆放的骨灰盒可能产生异味,祭扫时游走在众多骨灰盒之间,气味难闻,阴气较重,对体质敏感者可能造成不适甚至健康问题‌。室外壁葬则面临风吹日晒的考验。成都潮湿多雨的气候使得壁葬墙体容易受潮,金属构件可能生锈,水泥结构可能出现裂纹。长期暴露在外的骨灰盒存在受潮霉变的风险,影响保存质量‌。壁葬墙的格位尺寸通常较小,只能容纳标准骨灰盒,限制了家属的表达空间‌。

  结构与安全隐患

  壁葬墙体的结构稳定性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。无论是天然岩壁还是人造墙体,都有其使用寿命。户外90度的天然岩壁极易受风化侵蚀而坍塌;人造水泥墙的钢筋可能随时间推移腐蚀变形,直接影响内嵌的骨灰盒;金属骨架则存在稳固性不足的缺陷‌。成都部分早期建设的壁葬区已出现墙体开裂、格位门松动等问题。位置不当的壁葬墙「如靠近路边或高坎」还可能因地基不稳而存在安全隐患,在极端天气下有坍塌风险‌。

  祭扫体验的局限性

  与传统墓地相比,壁葬在祭扫体验上存在明显不足。壁葬墙前的活动空间通常狭小,高峰期祭拜可能需要排队等候,使用梯子攀爬高处的格位对老年人尤其不便‌。祭品摆放也受限制,鲜花只能插在墙缝或狭窄窗台上,风雨天容易被吹落‌。心理感受上,许多家属反映站在壁葬墙前难以找到具体方位感,格位密集排列的"药柜式"设计让情感难以聚焦,容易产生迷茫或失落感‌。这与传统墓地独立、安静的祭扫环境形成对比,后者更能营造肃穆的缅怀氛围。

  风水与文化考量

  从传统风水学角度看,壁葬存在几大忌讳:"浮地"问题「新铺地表无法衔接地气」、"逼压"问题「被案山或龙虎压制」以及方向单一问题「整面墙只有一个朝向」。这些都被认为可能影响后代运势‌。壁葬的定价方式也引发争议。通常以人体高度为标准,平胸齐眉处的格位价格高,高于举手之处次之,低于腹部的再次之。这种"身高歧视"定价无论对高矮家属都不够友好,影响了祭扫的尊严与舒适性‌。上下叠葬的壁葬形式还可能引发"谁在上谁在下"的伦理争议,违背传统葬制‌。

  壁葬缺点:地宫壁葬未实现“入土为安”的殡葬传统,骨灰盒仅嵌入墙壁或地下格位。壁葬是在墙体或者金属架等上以井子型格子分布,以纵深为双墓。壁葬简单理解就好比中药柜一样,每个格子是一户。这种上下不挨和传统入土为安背道而驰,某种意义就是长期和殡仪馆寄存没半点区别。壁葬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,室内的俗称地宫、福位。室内寅密集层层堆放的骨灰盒随之时间的流逝,味道也越来越大。进去扫墓祭拜,游走在各种骨灰盒之间,味道难闻,而且阴气太重,对于阳气稍弱的朋友回去必定不舒服,甚至无故生病等。地宫壁葬通常处于地下或半封闭空间,通风和采光较差,可能导致环境阴冷潮湿,长期存放骨灰盒易受潮或霉变‌。

  成都壁葬公墓很多如:真武山公墓、燃灯寺公墓、院山公墓、白塔山公墓、红枫艺术陵园等。而且价格还较高,如某些公墓壁葬双墓高达2-5万元、某些地宫福位甚至高达10多w。与其选择壁葬还不如选择树草坪葬。其实不管哪一种葬式,入土是根本。阴人不安,阳人难顺!

  上下叠墓其实也是壁葬的变形,只不过是往地下深度发展,相对比高起的壁葬有点优势。上下叠墓老吴建议单用可以,双用就算了!简单说谁在上面?谁在下面?和乱制何异!目前成都上下双墓从13900起到6-7万不等,更多信息欢迎咨询:老吴公墓!

原创文章 请勿转载:https://www.29737.cn/wenhua/1079.html
《成都老吴》公墓网!
互动热线:183 283 29737

猜你喜欢

人气墓地